管道管网非开挖CIPP - UV紫外光固化原位整体内衬修复施工
技术概述
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复是一种先进的非开挖修复技术,CIPP(Cured - In - Place - Pipe)原位内衬修复技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老化、破损管道的修复工作中。该技术通过特殊加压设备将浸渍了特殊粘合剂的内衬软管翻入待修复管道内部,利用紫外线或热水等方式进行固化,使软管在管道内部形成一层具有防腐防渗功能的内衬层,达到修复管道的目的。此技术无需挖掘地面,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缩短工期,降低修复成本。
施工步骤
施工准备
1. 交通维护:按照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管理部门的批准,临时占用道路,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志、路障和隔离设施,安排专职交通疏解员进行交通导引。
2. 现场勘测: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明确待修复管段井号、用途、埋深、走向、管径、材质、长度、是否存在支管和弯曲管段、管段外填埋土质;确认图纸和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并明确每段管道修复的工艺要求及验收标准。
3. 前期CCTV检测:采用CCTV视频检测设备对待修复管道进行检测,明确管道基本状况和后续施工中的疏通、清洗、预处理、CIPP修复施工工作量;对管道内部的各类缺陷进行影像判读、识别和评估,确定其等级;测量待修复管道非开挖修复相关参数与原管道直径、长度,对于有明显变形的管道管径要多点测量以计算管道椭圆度,为后续正确计算内衬管径和厚度提供准确数据来源。
4. 制定修复方案:基于CCTV检测报告和管线属性信息制定UV内衬修复方案,应满足修复后管道承载负荷和过流能力等要求,根据管道损坏情况选择整体修复或点状修复等方式,同时考虑内衬管壁厚度等因素。
管道预处理
1. 封堵、疏通与冲洗:对有水管道进行封堵处理,采用高压清洗车和吸淤车对待修复管道进行疏通、冲洗和抽水。
2. 局部处理:发现管道内壁存在较大凸起、异物穿插等缺陷,先采用管道切削打磨机器人进行局部处理,避免划伤内衬软管;若管道存在局部渗漏影响UV内衬固化修复,先进行局部点状修复。
3. 再次检测:修复前应对管道内壁进行检测,检验疏通、清洗工作质量和管道基本状况是否满足UV光固化内衬修复施工要求。
浸渍树脂
将软管浸渍在感光性树脂中,确保软管充分吸收树脂。树脂的选择需根据管道的使用环境、介质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它直接关系到内衬层的防腐防渗性能。
拉入软管
1. 拉入底膜:在原有管道内铺设垫膜(底膜),垫膜应置于原有管道底部,并覆盖大于1/3的管道周长,且在原有管道两端固定。
2. 拉入内衬:沿管底的垫膜将浸渍树脂的软管平稳、缓慢地拉入原有管道,拉入速度不得大于5m/min;在拉入过程中,不得磨损或划伤软管;软管两端应比原有管道长300 - 600mm,拉入后对折放置在底膜上。
充气与固化
1. 充气膨胀软管:按内衬软管材料、管径对充气压力、速度的要求冲入压缩空气,膨胀软管。充气前仔细检查扎头捆绑是否妥当,充气装置安装在软管入口端并装有控制和显示压缩空气压力的装置,检查软管各连结处的密封性,软管末端安装调节阀。压缩空气压力应使软管充分膨胀扩张紧贴原有管道内壁,严格按照内衬产品说明书充气流程执行,避免一次性或过快冲入大量压缩空气导致内衬褶皱,影响固化质量。
2. UV固化:紫外光固化过程中内衬管内保持空气压力,使内衬管与原有管道紧密接触;根据内衬管管径和壁厚控制紫外光的前进速度;详细实时记录固化过程中管内压力、温度和灯链的巡航速度等参数,并提供固化前后过程的视频录像;内衬固化完成后,缓慢降低管内压力至大气压。
端口处理及检测验收
1. 内衬端头切除:固化完成后,卸掉扎头、回拉内膜,内衬管端头进行密封和切割处理,端口切割平整,并密封内衬管和原有管道间的空隙;进行闭气或闭水试验,确认内衬软管无破裂、渗漏故障。
2. 支管开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支管开孔操作。
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
技术特点
- 无需开挖地面: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尤其适用于地下管线密集区、交通繁忙区等特殊环境。
- 施工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恢复管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 修复效果好:内衬层具有优异的防腐防渗性能,可显著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
应用优势
- 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城市供水管道、排水管道、工业管道、油气管道等各种类型管道的修复。
- 施工可控性好:施工过程中各项参数可精确控制,保证修复质量。
- 节约能源:相比传统开挖修复方式,能减少能源消耗。
- 安全度高: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应用领域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管道的修复,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优势明显。例如在城市供水管道修复中,可有效解决管道老化、破损等问题,提高供水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修复方案,如对严重破损的管道先进行局部更换或加固,再采用该技术进行整体修复。